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(79) 《永字八法》结书缘

金羽毛文苑  2021-03-27 07:00:00



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


内容简介
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;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“通俗读本”。全书观点鲜明,内容丰富,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、毛笔形成、基本笔法、骨文来历、汉字特征、结字技巧、草书格局、章法营造、法帖分析、书法鉴赏、书法命运、先贤经验、自身体会等。提出了诸如“超长画”“超大字”“神布局”“使用‘黑体’”“接纳‘饰书’”“书法精神”“书作‘三品级’”等新概念和新观点;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、采访交流的情况。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“文字足迹”。



79 《永字八法》结书缘

  ——和红学家、书法家周汝昌先生的一次书信交往



听到我国著名红学家、古典文学专家、诗人、书法家、95岁高龄的周汝昌先生于2012年5月31日凌晨1点59分在家中去世的消息,心头不由一震。看到老先生留有“不开追悼会,不设灵堂,让他安安静静地走”的遗愿,深为先生的高风亮节所感动。情不自禁想起和老先生的一次书信交往——决定整理出来表示深切悼念。

十年前的2002年8月中旬,听到书法界一位人士说,周汝昌先生出版了一部书法理论著作《永字八法》,值得一看。

笔者虽然孤陋寡闻,但还知道周先生是研究《红楼梦》的专家。一位德高望重的红学专家,“竟”写了一部书法理论著作,令人感到新奇。且“永字八法”,前人多有论述,先生选了这么一个“老课题”,如何能写出新意?欲知究竟的心情促使我想尽快看到这本书。


某日,一连跑了几家书店,均无所获。看来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书,注重经济效益的一般书店是不进货的。我只好同一家书店协商,写好了书名和联系电话,请他们为我预订一本。这家书店颇负责任,一周后便通知我,书已经到了。我连忙放下手头“活计”,去到书店,花了39•8元,从柜台上取走了心仪的《永字八法》,出了门才想起,刚才只顾高兴,连购书小票都忘了拿。拿到书,利用几天时间,夜以继日地拜读之后,深感先生60年苦心孤诣上下求索的巨制《永字八法——书法艺术讲义》,是一部书法理论的“正本清源”之作。先生所阐述的精言要义使我受益匪浅。尤其是先生“用两万字阐释两个字(遒媚)”的做法,使我明白了什么才叫“学问”,怎么“做”学问。一句话,花钱买了这本书(2002年6月第2次印刷的)——看到了一位“红学”专家在书法上的创见和背临的具有示范意义的《兰亭序》,值!


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,看了先生在书中关于“聿学”的论述,多处用事实加推理的方法说到笔的起源和发展过程。心中便有点“痒痒”,想就其“聿学”的基础——“笔问题”向先生讨教。于是就冒昧写了一封4000余字的信,讨教 “笔问题”。我的主要观点是:1、有字时即是有笔时。先民在载体上有意识地划上“一画”(字)时,即是有“笔”时。2、起码有“聿”字时即是有“笔”之时。古字“聿”就是笔的本字。最早创造发明“笔”的地方在黄河流域。3、毛笔在商代和春秋已普遍使用。考古发现,商代已经有了原始的毛笔——“兽毛捆扎物”,物证是“甲骨”上已有“毛笔”蘸着天然颜料“书写”的“墨迹”。春秋战国时期,全国各地制造毛笔已经相当普遍。物证是中原河南信阳、长江以南湖南长沙挖掘的春秋战国楚墓中,都发现有兔箭毛做成的毛笔。只可惜制作者的名字没有通过典籍和口头流传下来,人们无从知道那些“准毛笔”是何人制造的。4、蒙恬把毛笔改良成功。秦始皇时,文武双全的将军蒙恬在各国各地的“准毛笔”基础上,改良成功了“秦笔”,逐步形成了“尖、圆、齐、健”的制作标准。由于秦始皇推行“书同文”,书写文字的“秦笔”,伴随着李斯规范的“小篆”,由“秦地”被推行到了全国。毛笔像蒙恬领兵修筑的万里长城一样,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传了下来。毛笔的改良,可以认为是书写工具由硬到软的一次革命,为汉字书法形成独立的东方造型艺术,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。5、刀笔到毛笔的转变。最初,刀笔和毛笔同时存在。后来,刀笔演变成了扁锋形毛笔,存在了相当一个历史时期。例如秦时的“石鼓文”,有学者考证出是“短锋扁形毛笔”书写的。“兽毛捆扎物”则演变成了“准毛笔”,蒙恬在这个基础上又把它改良成了较为“正规”的圆锋形“毛笔”。再后,又和刀笔演变而来的扁锋形毛笔逐步融合在了一起,形成了比较标准的圆形毛笔。这种毛笔形成后,由于它在创造书法艺术中的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,很快在书坛“一统天下”,“刀笔”退缩到了篆刻领域,才得以保留了下来。毛笔是我国特有的。我国特有的比较繁杂的用“六法”组合的文字,特有的竹木、甲骨、陶器、玉石等载体,决定了最初的书写工具是刀具和“兽毛捆扎物”,进而催生了特有的毛笔。而西方的拼音文字(埃及等少数国家除外)的书写,由于文字笔画不多、组合相对简单、载体多是兽皮和树叶之类,所以最初一般是用芦苇杆、小骨棒、羽毛管蘸着颜料书写的。之后,便一直在“硬笔”的路子上前进,直到如今的钢笔、圆珠笔等。所以说,毛笔是我国特有的,这一点是应该没有疑问的。正是这个特有的柔软的毛笔“划”开了中西方文化的“界限”。6、笔的普及和发展。毛笔由秦时秦地借助秦始皇的“书同文”法令,推向——普及到全国后,原楚地制作“聿”比较盛行的中山地区(今安徽宣城、泾县一带),由于和“秦笔”的形状、材质基本接近,所以制笔业很快地发展起来。到了汉代,纸张出现,毛笔更成了书写的必备工具,由此出现了极负盛名的“宣笔”。不少书法家都以使用“宣笔”为幸。著名书法家王羲之、柳公权还曾写过《求笔帖》。南宋之后,“宣笔”逐渐被浙江的“湖笔”所替代。据有关资料介绍,“湖笔”现已发展成平毫、兼毫、紫毫、狼毫等四大类几百个品种。如今,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和有制造毛笔传统的地方,毛笔制造业仍很发达。毛笔,不仅继续发挥着创造书法艺术的实用作用,而且已经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观赏和收藏的工艺品。综上所述,笔的发展经历了“硬笔(箭头、骨、石、树枝等硬物)——硬笔(材料同上)、准毛笔(兽毛捆扎物)并存——毛笔(蒙恬改良后的)为‘主流’”的“三个阶段”。这三个阶段的时期划分,大体上可以以比较成熟的甲骨文产生为界,之前为硬笔阶段;之后至秦为并存阶段;秦以后至今为毛笔占主流的阶段。此外,我对周先生在“永字八法”释义中,关于“书与御”的关系,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这里从略。


9月4日写完信,往哪里发呢?知道先生住在京城,但不知邮编地址,想了想,寄往出版《永字八法》一书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,请责任编鄂力、 于惠平代转。于是便把信发到了广西——绕圈投递吧。信虽然发出了,但自己心中也没有把握,信能不能转到,转到后,先生是否有时间和心情理会一个无名之辈的打扰。大概在10月份,从报纸上看到,先生身体不适,尤其是视力下降严重,看书写字都很困难。我想到这种状况,对一个与文字为伴的文化人,是相当严重的。心中一方面希望先生早日恢复健康,另一方面也深感我的信发得冒昧唐突,给先生增添了麻烦。先生回不回信的事,就不再去想,加之其它杂事“冲击,也就淡忘了。   

2002年12月15日,接到了地址是北京市前海西街17号,单位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信,心中有点诧异,没有熟人在此啊?急忙打开一看,原来是周汝昌老先生亲笔写来的信。硬笔蓝墨书写在四张白纸上,两张大16开的,两张大32开的。行草字体,竖行直写,结字独特,韵味拙辣。从落款时间和字迹和所用墨水看,先后四次写就。第一次10月21日的一张,在写了几句客气话后,说明了迟复的原因:丧妻之痛;病目不能见字;身边一时无人为助;第二次时间不详,讲请人读了我的信,对我所说的关于“笔”的“三阶段论”,表示:“我们所见无乎不同。”接着说曾有文章涉此,但“漏收于《永》书”。《永》书的重点是讲笔的完善和笔法的发展等。第三次11月份讲“旋又因小恙多日”,信没有寄出。第四次则写了一个“学术问题”,问我的看法。

看了85岁高龄的老先生在“丧妻”“病目”“小恙”的情况下,四次写的这四张信,真是诚惶诚恐,感激涕零!

我于当日就给老先生回如下一封信: 


周老先生大鉴:

惠函今日收到,至幸至感。

看到先生以抱病之躯亲笔书写了四张信纸,深感诚惶诚恐!悔不该以区区小事打扰先生。值此机会,表示歉意,并顺祝先生身体健康,继续为“红学”和“书学”作出历史性的独特贡献!

先生在信中,对我在(给先生的)信中写到的“‘笔’发展的‘三阶段论’”给予了肯定。先生说:“我们所见无乎不同。”这无疑是对晚学的鼓励。先生其它论述,我将认真研读,不仅领会内容,也感受书法韵味,更学习虚怀若谷的大学问家风范。

现在称之为“竖”的笔画,“八法”中称为“弩”。先生在信中说:“尝疑八法自侧至磔七字皆仄(入声)可以协韵,而唯弩例外,盖本作射(亦入声协韵),后人不解,遂易为弩。”问我的看法如何。

先生从“七字皆仄,唯弩例外”的“声韵学”出发,认为“弩”字应为“射”字。这一推断,颇有新意——提出了一个可以做学问的选题。笔者对此的看法是:

1、“八法起于隶字之始”(唐•张怀灌《玉堂禁经》)。弩字在“隶字之始”的时代如何念,是否念“奴”音,是否是“入声”,不得而知。如果是入声,岂不是八个字都可“协韵”了。

2、先贤用“弩”为竖画命名,可能有“名符其实”的考虑。“八法”实为用八种“军事术语”作“比喻”。比喻不仅为笔画冠了名,更重要的是比喻的“意思”即是“法”——技巧、法则、意境。为何将竖画称作“弩”而不叫“射”?聪明的先贤可能想到:“射”字含义相对“虚”一些,涉及到弓背、弓弦、箭头、箭杆、靶标、射者等因素,“形象”不具体,“要则”难把握。而“弩”字,就是指“弓”,含义明确,形象具体。“竖画”为主要笔画,用“弩”冠名,意在书写时,要略弯如弓,才显得有力有势,才显得“直”——若写得垂直反而感到“不直”,没有力势。也可以说,先贤用“弩”不用“射”,具有理论导向意义。

3、书法实践证明用“弩”比用“射”更能准确地表现出“竖画”的风采和内涵。卫夫人、王羲之、欧阳询都主张“竖”要写得像“万岁枯藤”——直中见曲,苍劲有力。如何做到,没有明说。马上皇帝李世民一语道破天机:“为竖必弩,贵战而雄。”意思是写竖画必须像引劲弩(弓)一样用巧力,贵在像战斗行军那样有进有退有回旋余地地行笔,使线条雄强有力。而“阳刚美”则是在书法之美中一直(起码在宋代之前)占“统治地位”的。

以上浅见,请先生教正。再次打扰,幸谅。

祝先生新年愉快,身心康健!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此致

敬礼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夏廷献        

2002年12月15日


我的孔见,能否为先生认可,不得而知。但既然先生问我对“永字八法”中笔画名称“七字皆仄,唯弩例外”的看法,我也就“直说”了。我知道先生看字困难,特地用三号字打出,并于12月16日发走。 

得知周老先生驾鹤西去的消息,我想到了秦丞相兼书法家李斯的名言:“泰山不拒细壤,故能成其高;江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”。周汝昌老先生为何能够攀登上“红学泰山”成为享誉海内外的《红楼梦》研究家,为何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“书籍江海”——有6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(其中有《书法艺术问答》《永字八法》),我的看法,除了天赋、志向、学养等原因外,虚怀若谷,不拒细壤、不择细流也是因素。不然不会为书法上的一个“学术问题”几个月内先后四次给笔者写一封回信。

祝周汝昌老先生一路走好!

2002年12月记录

2012年6月3日整理



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


END

作者简介
     


夏廷献,河南省南阳市人。1944年出生于农家, 1964年入伍,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(海军大校)
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幼时写大仿,与书法结缘。中学时,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,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。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。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“文字”工作,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“生命形态”。1999年出版了专著《书道犹兵——中国书法艺术新探》,提出了“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”的观点,揭示了“兵法与书法”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,探索了二者同理、同法、同势、同美的内在规律。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,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,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。

1999年之后,出版了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。在《书法导报》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出版有长篇小说、纪实文学、戏剧脚本、游记文学、工具书等。 


前文回顾


欢迎关注本公众号